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

服務性社團

    今天逛了一下八卦板,看到有文章在討論服務性社團,原文在這,底下有很多篇的回文。內容大概是服務性社團都在準備團康、一堆奇怪的傳統、自視甚高之類的。


    看了覺得有點難過,我想原文算是滿忠實的呈現了一些事實。大概我們高中、大一二的時候,服務性社團算是相當熱門,教育部、社會風氣也很鼓勵(或許因此現在個人認為算是個泡沫化的狀態QQ),最近我自己是覺得風向開始轉向檢討學生服務,而十二年國教採用很公式化的服務時數也多了很多負面新聞,服務性社團應該是越來越難經營了。


    每次看到這種文,都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投入的如此龐大的時間和心力是否放在"對的地方"。社團內部有一些傳統,大部份有其源由和理念,不過制度的修改還沒追上時間,傳統跟不上時代的話就變成陋習,所以大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來成就一些細節,有時就忽略了大方向的調整,或許因此而拖累了社團的成長。


    不過漁服大體上還是沒有讓我留下遺憾。漁服和澎湖島的關係我想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,長年的傳承讓社團和社區有一種特別的感情,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前輩的活動記錄、遇到路人可能就是和漁服有一段淵緣的鄉親。也因此我開始關注那些"比較不被注意到"的角落,當居民在故鄉沒有好的工作(吉貝的國中小孩打工時薪大概15~50塊吧,要看年紀,我也不是很確定;這和工作機會不直接相關,不過可以看出來他們不有錢),所以大部份工作人口會移到高雄,把老人家和孩子留在澎湖,這個課本或許有教,但是走了一趟可以發現,現實比網路上查到的人口金字塔、扶養比更為極端;另外,鄉下地區沒太大的吸引力,老師不願意去教書,大部份是澎保生的公費規定年限,於是老師每年換,比較慘的年份,升上一個年級整個班的老師都不見了,而家裡爸爸媽媽不在,阿公阿嬤大部份不管小孩唸書,於是大部份的學生就混到國中畢業,然後找一些建築業、漁業工作賺錢。可想而知的是,這個地方不會有太多的資訊流入、也沒有多少動力讓他成長,所以城市二十年可以蓋棕紅綠藍橘好多條捷運,鄉下過了二十年還是一模一樣,運氣不好的話再過二十年也不會差多少。


    前面有提到,社團的成長。我想這也是服務性社團的詬病,漁服超過30年,但我們的成長我想是跟不上社員人數的累積,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敏銳去修正自己的方向,年復一年,當我們重覆著五年前的活動時,我們所面對的地方已經不是五年前那個樣子了。但是大學生一屆一屆的輪轉,幹部半年/一年也是常常在換,怎麼累積足夠的經驗、眼光還有大破大立的執行力都是很大的難題。


    B99的漁服人們,大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吧,總之很幸運的現在我們還團結著,找B00~02從卸任到現任之前還有準備上任的幹部,想著怎麼回歸根本的加強我們的優勢,也同時淘汰"不合時宜"(不代表不好)的傳統或習慣。


    我想大部份社團的期待是類似的吧。想像著有一天,我們在台灣的某個角落,用大學生(或是一轉後的研究生)的力量,實在的帶來一些不一樣,讓那裡的居民對家鄉更有希望、讓小孩子願意長大回來貢獻所學……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